举着“科学放大镜”看电影
一粒玉米能种出一片玉米地吗?
两颗子弹在空中相撞,能互相“抵消”吗?
人体可以在被冷冻好几个世纪后再解冻复活吗?
……
这可不是科普节目要挑战的话题,而是一些电影镜头在一些观众中引发的质疑。在大多数情况下,电影里的异想天开似乎都经不起科学的严苛审视。眼下,正有越来越多的特殊影迷热衷于手持“科学放大镜”,在银幕前搜寻每个镜头里的每个细节,用自己掌握的科学原理考究编导们的奇思妙想。
当电影遭遇如此纠错,有几部能全身而退?
当我们谈论电影时,其实是在谈科学
虽然夏天已经远去,但在“科学松鼠会”的网站上,“电影暑期档”栏目依然热气腾腾,有着颇深专业背景的“松鼠”们给几十部中外大片里的可疑桥段“会诊”,从各自的专业角度证实或者证伪。许多让普通影迷疑惑的问题,他们短短几天就给出了答案。
比如,韩国导演李海俊的新作《金氏漂流记》中,主人公金氏漂流到一个岛上,靠着无意中翻捡到的一粒玉米培育出了一片玉米。这个情节在“松鼠”中引起了一场大讨论,在中科院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的田不野对此作出的鉴定是“金氏运气不错”:因为尽管一粒玉米就是一颗种子,是种子就可以发芽、抽穗、结种,但在现实中,要种活一株植物并非易事,取决于很多因素;而且,越是和人类亲密的品种,对自然灾害和疾病的抵抗力越弱,越得依靠田间管理。有网友进一步提问:普通玉米粒能做种子么?一个荒岛上,一株玉米,授粉结子可能吗?要变成一大片玉米,得好几代,在缺乏基因多样性的情况下,种植能持续下去吗?
无独有偶,一场名为“看电影谈物理”的活动正在海峡两岸火热展开。活动的发起者李威仪是台湾交通大学电子物理系教授,也是一名超级影迷。运用科学原理给电影找茬,是看电影带给他的另类乐趣。在他看来,把一般人感觉枯燥难懂的物理与大家都喜爱的电影结合起来,是很好的科普途径。为让更多人加入,他连续两年发起“看电影谈物理”比赛,结果得到了两岸网民积极响应,今年已收到180件作品。
与其说需要专业的知识,不如说需要严谨的态度
当科学“纠客”们沉浸在找茬中乐此不疲时,也有不少网友对此提出异议:电影本为造梦,用光与影为观众编织一段奇妙的时光,至于《星球大战》里的激光剑是否真能出现在未来,《飞屋环游记》里的飞屋到底要多少个氢气球才能飞到目的地,抑或《黑客帝国》里人类通过脑后端口与电脑相连的一幕何时会变成现实,很重要吗?所以,虽然“科学松鼠会”的“电影暑期档”很是热闹,但在不以为然的网友看来,这只是科学“纠客”们的自娱自乐;也因为他们拥有高深的科学知识、丰富的科研经历,以及对电影专业级的爱好,才有了举着“科学放大镜”看电影的专利。
不过,事实上,证实或者证伪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与其说需要专业的知识,不如说需要严谨的态度。在“看电影谈物理”的参赛者中,既有大中学生和老师,也有家庭主妇。一群女中学生用电脑音频软件再现了《名侦探柯南·战栗的乐谱》中柯南与女高音唱出正确音频就可以打电话的神奇一幕;而台湾政大附中的一个三人小组则用“胡克定律”和弹簧、铅笔、篮球等道具进行实验,结果证明在电影《凌凌漆·大战金枪客》中,周星驰饰演的侦探把装有弹簧的手提公事包当工具,跳过2米多高的围墙是不可能的。
“科学放大镜”究竟让看电影变得更有趣还是更枯燥,或许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重要的是,这些对于电影的科学拷问能在多大程度上启发更多人用科学的态度来看待身边的事物,不断激发求知欲并不断学习探究,多些顶真、多些严谨。因为,我们太容易满足于一知半解却又自以为是,又太容易懈怠和得过且过。